早些日子,坊间有件趣闻流传:赵薇的老公黄有龙被告上法庭,原因是有人买了他的房子,却迟迟无法入住,现要求黄有龙腾退房屋。随着案情的进一步发展,发现被告很冤枉,因为这房子并不是黄有龙自己卖掉的,而是他的司机冒充黄有龙到公证处,通过了人脸识别系统办理了委托公证证明,并委托另一人将房子卖给了原告武某。一时哗然。
为什么以安全便捷自然著称的人脸识别竟然被蒙蔽过关?现有的生物识别是否真如传闻中的那么安全?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生物识别?
\
今年是生物识别异常活跃的一年,微软甚至在其推出的Windows10采用了生物特征授权方式,称之为WindowsHello(支持人脸识别、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),但就是这样的人脸识别模式,在测试6对双胞胎的时候也失败了1对,这在韩国或许会很致命。但这也促进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:nage
类似的诘问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无声地问到:当你打开电脑,立马弹出的Password弹窗;当你选购好心爱的商品,支付宝弹出的指纹验证请求;当你把钥匙**门锁,开始扭动;当你拿出一张信用卡刷过POS机,都跳出了一句话:嗨,是你吗?
在互联网时代,你对自己的定义和时代对你的定义往往是不同步的。在上述提到的生活场景,相信每一个人都会遇到,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,因为在这个莫大的群体中,有部分人遭遇过“你不是你”的境遇。别惊讶,这真实地存在着:
你的密码被破译(拜托你不要再用自己生日设密码),入侵者顶着你的名义窃取了你的资料;
你熟睡时,睡在你身旁的妻子冷笑了一声,拿起你的手指清掉了购物车里的存货,顺带检查了下你近20天来的微信记录;
你还在找你的钥匙时,已经有人进入你的家门,拿走了你藏在冰箱夹层里的小金库;
你的信用卡?你难道不知道全球每年信用卡被盗刷的金额有上百亿刀吗?这个时候才发现,你已不再是你。
在谈及互联网时,中科院院士谭铁牛曾这么解释: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,链接一切。这里面强调了人的个体性存在,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当试图和孤立的外物建立起联系时,必须凭借一种独特的链接。只是我们希望这种链接既能保持自己的社会性,又能维护自己的独立性,独立意味着唯一,而唯一意味着安全。我们就是在独立性和群体性之间不断的刷新技能和模式。 |